2021年12月,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机器人化智能制造”获批立项,成为机械学科和制造领域首个、华中大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直接经费6000万元,资助期5年。这是丁汉院士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主持的又一重大项目。
丁汉,1963年出生,安徽枞阳人,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机器人与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将机器人学和制造技术相结合。
深耕研究30余年,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早在1986年,丁汉就开始跟随导师开展机器人方向的研究工作。关于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始于他师从杨叔子院士、熊有伦院士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回溯过去的三十多年,丁汉不断探索机器人、数字化制造领域的深层次科学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
1995年,他的研究成果“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开始,丁汉带领团队开发出20余套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研究成果“工业机器人作业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丁汉开始从事数字化制造的基础研究,主持了数字化制造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并获得滚动支持;
2012年,丁汉团队的研究成果“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与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7年,丁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风电叶片机器人智能磨抛技术与系统”,研究成果“大型构件多机器人智能磨抛加工技术”入选2018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交叉融合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认可……
在丁汉看来,机械学科的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一定要扎根在基础研究的土壤上。通过将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深度融合,产生新的制造原理和技术,才能引发工程技术的重大变革,实现创造更高端、更智能产品的目标,为“中国创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及装备保障。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多个技术瓶颈
无论是作为两期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是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丁汉都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行业痛点为首要目标。
航空发动机叶轮叶片和航空结构件等大型复杂曲面零件一直是高端制造领域的“明珠”,其制造能力与研发水平代表着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属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此类零件高品质加工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丁汉将机器人学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复杂曲面宽行加工理论,揭示了刀具“空间运动-包络成形-加工误差”间的微分传递规律。他还提出高速加工稳定性分析的全离散法,突破了叶轮叶片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技术瓶颈。此外,丁汉带领团队,还研制出大叶片机器人“测量-操作-加工”一体化(3M)磨抛系统,在中国中车、中航工业等得到重要应用,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难题。
2020年6月20日,经无锡市市委常委会审议,丁汉院士团队获无锡市顶尖人才1亿元资金支持。丁汉在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组建了20个研发团队,掌握了复杂曲面零件数字化制造、机器人磨抛和铣削加工、机器视觉、工业大数据、机器人系统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团队在机器人加工、“两机”数字制造等方面有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实现成果转化。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工厂车间里。”为此,丁汉院士推动不断将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领域。当前,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已初步形成了行业影响力,为科学中心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除了躬耕科研,丁汉院士坚持立德树人,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截至目前,丁汉已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百余名,其中9人入选科研人才“国家队”,4人成为德国洪堡学者。2018年,由丁汉主持的教学成果“研究型大学机械专业拔尖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追求卓越,矢志创新。未来,丁汉院士将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领域迫切需求,创建机器人化智能制造理论体系,变革大型复杂构件制造技术和制造模式,开辟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国际学术新前沿,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工艺软件、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为我国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重大工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